歐盟阻撓東非輸油管道建設
來源:管道商務網 作者: 時間:2022-9-21 閱讀:
限價、征稅、拉攏別國......近期,為在對俄強硬的前提下控制能源價格,歐盟使出渾身解數,但收效甚微。
可即便如此,歐盟也沒忘記對別國的能源政策指手畫腳。9月16日,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以維護人權、保護環境、控制碳排放為由,呼吁東非國家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立即停止一處跨境石油運輸管道的建設。主要投資方為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烏干達國家石油公司、坦桑尼亞石油開發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持股比例為62%:15%:15%:8%)。在此之前,來自環保組織的反對已經讓諸多投資方退出了項目。
歐盟的做法讓坦、烏官員十分不滿,烏干達副議長直言,歐盟此舉只是想嚇跑投資者,讓發展中國家繼續向他們乞求資金,屬于“經濟種族主義”。
1443公里,東非將建全球最長加熱輸油管道
據報道,遭歐盟橫加指責的是東非原油管道項目(EACOP)。它以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烏干達國家石油公司、坦桑尼亞石油開發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為主要投資方(持股比例為62%:15%:15%:8%)共同參與,完工后會把石油從烏干達的艾伯特湖油田運到坦桑尼亞的坦噶港,進而打通東非內陸至印度洋的能源輸送通道。
這是一條長達1443公里的輸油管道,項目建設已于2022年2月1日啟動,計劃于2025年完工。考慮到烏干達原油粘度較高,管道全程均可加熱,而在項目完工后,它將因此成為全球最長的加熱輸油管道。
另外,與管道同時動工的還有道達爾在烏干達艾伯特湖油田的兩個油田項目, 蒂倫加(Tilenga)和翠鳥(Kingfisher)其峰值產能分別是204000桶/天和42000桶/天。
EACOP以及配套的石油開采項目對兩個非洲國家的影響非同小可。據“新視野”今年2月報道,烏干達方面認為石油項目可以為該國帶來上億美元的外國投資和數千個就業崗位,他們拿到的股息也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建設,不僅如此,石油工業會在各個層面對經濟產生積極影響,拉動全社會向該行業提供商品和服務,擴大稅收基礎。
該國能源部長表示,項目帶來的外來投資總計將會使烏干達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并釋放超過6萬個工作崗位,因此石油項目的開工建設不僅是一份社會經濟聲明,還是一份對烏干達和整個東非的政治聲明,烏干達將比以前更有信心。
彭博社認為,烏干達憑借蒂倫加和翠鳥兩大油田將躋身于全球主要產油國行列,超過加蓬與赤道幾內亞這兩大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參與項目的中海油方面也認為,項目的建成投產將為以傳統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烏干達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使其成為東非地區重要的原油生產國。
另一方面,坦桑尼亞可以從烏干達輸入的每桶石油收取約12.7美元的“過路費”,對這個并不發達的東非國家而言,輸油管道也帶來了一筆不菲的收入。
人權,環保,碳排放......歐盟反對管道建設
盡管兩個非洲國家對這一管道寄予厚望,但當地和歐洲的部分環保人士一直以項目建設會危及當地生態為由反對管道鋪設。9月15日,歐洲議會打出“人權”的旗號通過了一份決議,呼吁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積極維護當地人權,叫停環保爭議區的項目建設,采取基于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替代方案”。
這份于13日提出的決議主要從環保、人權、碳排放共三個方面否決了輸油管道項目。
環保方面,決議宣稱項目建設和運營階段預計將危及石油開采和運輸管道區域內的水域和濕地,對本地農民、漁民和旅游企業主的生計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決議還聲稱,盡管項目公開了預期的經濟效益,但許多當地民間社會組織仍強烈反對管道建設,聲稱其對當地社區和環境的影響讓他們不想冒這個風險。
人權方面,決議聲稱有人權衛士、非政府組織不斷遭到干涉及限制;除此之外,決議宣稱有近12萬人受項目影響,要么被拆毀了房屋,要么被征用了土地,而賠償不是太低就是沒有支付,最終損害了這些人的收入以及生活條件。
碳排放方面,決議稱烏干達石油開采每年將產生3400萬噸的碳排放,而根據國際能源署在2021年發布的警告,要想防止全球變暖產生破壞性影響,需要立即停止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開發;一些環境和氣候專家還稱,東非原油管道項目在其生命周期內發生石油泄漏是不可避免的。
最終,通過的決議文本在呼吁項目各方積極維護人權,做好補償工作的基礎上,鼓動歐盟和國際社會對烏干達和坦桑尼亞政府以及項目利益相關方施加最大壓力,以保護環境并停止環境敏感區域的開采活動,探索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項目的替代方案以促進經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歐洲議會的這項決議發起于今年9月,但環保組織對該項目的阻撓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據路透社今年5月報道,由于環保活動組織的一系列抗議活動,截至今年9月,包括德意志銀行在內,已經有20家銀行和13家保險公司退出了這些項目。這些環保人士聲稱,這條輸油管道將使數百萬人的用水面臨風險,并將穿過對大象、獅子和黑猩猩至關重要的土地。
烏干達副議長:這是經濟種族主義
看著遠在千里之外的歐洲議會對本國項目指手畫腳,甚至還試圖把項目“搞黃”,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的官員非常不滿。
在本月中旬于塞爾加爾舉行的第18屆非洲環境部長會議上,坦桑尼亞能源部長馬坎巴(Januari Makamba)表示,坦桑尼亞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一樣,有權像工業化國家那樣為人民利用本身的資源。
“我們比其他人更關心我們的國家,”這位部長稱,“我們將繼續努力確保這個項目能夠保護當地社區,保護當地環境,并符合國際標準。所以項目的建設仍將繼續,但我們承諾會讓它符合標準。”
烏干達議會副議長塔伊布瓦(Thomas Tayebwa)的指責要更加直接。
9月16日報道稱,塔伊布瓦指責決議是基于錯誤的信息而且蓄意歪曲環境和人權保護方面的事實,他指責歐盟侵犯了一個主權國家從本國油氣行業獲益的權利,威脅到了本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并指出該決議試圖嚇跑投資者,好讓發展中國家繼續向歐洲人乞求資金,從根子上講,屬于最高級的“經濟種族主義”。
塔伊布瓦還指出,跟烏干達相比,歐盟更是過渡依賴化石燃料,而非洲國家的碳排放同歐美國家相比更是要少的多。
同一天,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表態稱,石油項目將繼續按合同進行,如果道達爾中途變卦,烏干達就找其他合作方。無論用何種方式,烏干達都會在2025年之前產出自己的石油。
石油項目弊多于利?
那么,歐洲議會的指責是否站的住腳?
根據EACOP在其官網上的說明,輸油管道全程會埋地鋪設,管道頂部低于地表一米,埋好后,表層土壤和地表植被將恢復,人和動物能夠自由通過;生態方面,項目拿到了在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還遵循了赤道原則跟IFC績效標準這兩套旨在管理項目融資中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國際通用自愿性金融行業基準;征地補償方面,項目在坦、烏兩個的補償工作預計將在2023年第三季度完成。
相比于EACOP的解釋,烏干達媒體對歐盟的質疑要更加直接。9月19日,烏干達《獨立報》在其文章中稱,不清楚歐盟為什么要反對烏干達的輸油管項目。
報道稱,全球已有的輸油管道總長度超過118萬公里,足以繞地球30圈,但他們當中沒有一條被阻塞。這當中,歐洲坐擁全球管道網總長度的27%,世界最長的輸油管道——全長5100公里的德魯日巴石油管道便是在歐洲。相比之下,EACOP即便竣工,也不過讓全球油氣管道長度增加了0.1%。
再者,歐盟本身便是石油進口大戶,且高度依賴管道運輸。一份題為“建立安全、可持續和有競爭力的歐洲能源網石油基礎設施”的評估報告還建議歐盟,出于環境保護和多樣化供應的考慮,不要增加油輪的運輸量,而是應該鋪設新的管道。
除此之外,美國石油協會(API)和歐洲石油化工協會(Concawe)均對管道運輸給出了很高的評價,稱其“安全、高效”。
至于歐盟對項目碳排放的擔憂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報道指出,歐盟只有全球10%的人口,卻產生了全球25%的碳排放;非洲國家有著全球20%的人口,碳排放僅占全球的3%。
報道認為,歐盟對EACOP存在偏見,決議羅列了很多譴責理由,但只是掩蓋而不是澄清歐盟方面的不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