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濮管線周立敏團伙盜油案例分析
來源:中石化管道公司聊城輸油處 作者:趙 彭 時間:2018-4-14 閱讀:
這是一起典型的家族團伙盜油案件,從該團伙父子、叔侄、兒媳等6人被利誘參與直至成為主犯的演變過程,折射出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雖然案件已過去多年,但今天讀起來,仍然發人深省。
(一)
2006年2月28日,聊城輸油處Scada系統發現臨濮線107#樁(東昌府區閆寺鄉母向莊附近)掉壓,這已不是第一次。巡線人員在此處進行了嚴密的搜尋,發現距管道垂直方向東側30余米處埋設的盜油管線。管線穿過20余米寬的周公河,順郭莊污水管進入居民區。巡線人員查至一院落,根據院落大門的高度和寬度以及面積大小判斷,該院就是盜油點,隨后在院內找到了盜油管的終端,并發現匕首、管鉗等作案工具一套,接案的公安人員隨即立案偵察。
無獨有偶,就在案件還在偵破階段, 4月6日,聊城輸油處一天之內連續接到同一名女子用不同手機打來電話稱:在東昌府區湖西辦事處母向莊村木材市場南墻外(距上案地點不足一華里),多次看到半夜有一伙人用塑料管向院內的大貨車裝東西。這伙人分工明確,有在東南側橋頭和便道西口望風的,有裝車的,還有指揮的,并且威脅過往行人,懷疑是在偷油。
接報案后,立即引起輸油處高度重視,因為臨濮輸油管道恰恰從此路過,同時scada系統也曾多次在相近位置發現掉壓。更為蹊蹺的是,巡線人員一接近該地段,壓力就回升到正常位置。經過巡線人員反復搜查,終于在附近一條小河內打撈出盜油用的高壓膠皮管,并順管線查到一座院內的裝車點。為了不打草驚蛇,隨即恢復原樣,與轄區刑警一中隊取得了聯系。
警方在輸油處的配合下,采取了多種偵查手段和措施,最終查明周立敏、周立群、周樹增、周樹霖、周樹森、張慧穎(大學學歷,系周立敏的未婚妻)團伙犯罪事實。 2004年10月至2006年4月間,河北、河南籍三名盜油分子(在逃)租賃周立敏、張慧穎房屋盜油,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周張二人參與其中,后與父兄結伙,在聊城東昌府區的母向莊、鐵路貨運市場附近的管道上打孔盜竊原油。由于來錢太快,張慧穎害怕事情敗露,企圖用報警來嚇阻周立敏,遂上演了前面的一幕。
(二)
2003年以前,聊城市境內基本未發生過打孔盜油案件。但隨著大環境的影響,加之犯罪成本低、獲利大,盜油團伙不斷“壯大”。他們時而交叉作案,時而發展“新人”作案;油區不能滿足,他們又將黑手伸向了管道。該案的6名罪犯都沒有先科,更不懂得打孔盜油技術,由于受外地流竄犯的指點、教唆,經不住金錢的誘惑,最終淪為罪犯。據周立敏交代,他和未婚妻張慧穎一開始與其父兄等合伙,發展到后來單干,被盜原油從最初一噸賣二千多元升到三、四千元,有時一夜就有2-3萬元的收入。分析臨濮線多起案件,異地流竄作案的罪犯都是利用高薪聘用當地人員或拉其入伙分紅,用高于當地數倍的價格租賃房屋為其所用,掩護作案。犯罪分子一夜暴富,毒化了當地風氣,致使部分法制觀念淡薄的人紛紛效仿。
(三)
打孔盜油案件手法的不斷翻新給防范帶來了困難。周立敏團伙和多數盜油案件一樣,均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反偵察性。在管線上打孔時,采用自制密閉開孔器,不會使原油外泄,埋地點的閥門及管件都用防腐材料絕緣,或使用高壓膠皮管,使檢漏儀無用武之地。二是隱蔽性。盜油管線一般都埋出幾十米甚至幾千米,管線的另一頭細水長流,避開巡線人員和壓力檢測系統,以便長期作案。有的恢復偽裝原地貌,讓巡線人員路過此處也不會發現。三是丟車保帥。在運輸被盜原油時,臨時雇傭駕駛員,在途中頻繁更換,即使繳獲盜油車,也抓不住主犯,可以更好的躲避打擊。從最初的沖天眼、打管卡等原始手段,發展到現在的團伙化、智能化、暴力化,采用“游擊戰”、 “麻雀戰”、 “地道戰”,甚至公開持械搶油與我工作人員對著干,犯罪氣焰十分囂張。
(四)
周立敏團伙的盜油案破獲后,一家6人獲刑,在當地產生了很大影響,給廣大干部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課。東昌府區的盜油案件因此大幅度減少。同時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一是敢于排除各種干擾。有一位刑警隊長說“我就不信打孔盜油案件比命案還難破,就看你敢不敢破”。這道出了問題的實質。一些地方盜油案件之所以長期偵破不了,不是案件本身有多大難度,而是其背后有各種利益交織。只要敢于沖破關系網,敢抓、敢管、真辦,就沒有破不了的案子。二是地企合作綜合治理。凈化企業外部環境,保護輸油管道安全,要緊緊依靠地方政府領導,充分發動群眾,徹底清除土煉爐、小煉廠等盜油銷贓場所,從源頭上加以治理。三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政府、企業、公民都要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管道、保護管道、遵守法律的意識,讓犯罪分子無處藏身,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筑起人民群眾參與支持的銅墻鐵壁。
《管道保護》2012 年第 6期(總第 7 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