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山區管道災害治理及本體保護
來源:《管道保護》雜志 作者:德宏輸油氣分公司 時間:2018-7-21 閱讀:
德宏輸油氣分公司
德宏分公司所轄管道穿跨越大中型河流23條,沿線汛期長、雨勢大,年降雨量平均2596毫米,地形起伏強烈,海拔高差達2100米,水毀等自然災害頻繁。
科學治理地質災害
實行“4+1”線路治理模式,建立了以大修理、專項維修、治早治小、巡線員自治的四級治理和突發事件搶險作業全員聯動機制。
坡面水毀治理。因破碎巖體和修建管溝造成山體匯水,導致大量管道表層覆土沖溝,地表流失嚴重。為取得長久治理效果,采用簡易排水溝將大坡面劃分為小匯水區域;采用U型槽排水溝排水,方便山區施工和預防沉降;采用籬笆墻打入坡面松散位置的辦法,在地面以下穩定坡體并卸力至原土層;采用自制草袋護坡恢復地貌。不僅節約了大量資金,而且達到了環保、長久效果。
河道水毀治理。由于建設期間人為改變河道原有行洪斷面,且施工質量較差,管道沿河谷鋪設區域水毀嚴重,采取了恢復流域截面和順暢河道等措施。充分利用現場自然材料抵抗沖擊,河岸底部采用混凝土土護岸,上部采用漿砌石護岸。既增加了抗沖擊能力,又節約了投資。在漏管等應急處置中,充分利用現場大量淤積塊石,就地取材,選用鋼筋石籠加強強度,采用U型石籠於土壩+石籠護坦修正河道,處置速度快且堅固耐用。
滑坡類治理。由于云南境內的坡面坡度大、地質抗剪強度差、汛期降水豐富等原因,山體滑坡較多。對危及管道安全的K145滑坡,由于施工作業空間受限,采用了鋼樁+混凝土擋墻、打孔機鉆孔插入鋼樁、孔心灌入混凝土的治理方式。僅用3天就穩定了滑動,7天完成了全部19根樁體。在其他滑坡體治理中,不僅完成了滑動處理,而且完成了后期排水、地貌恢復等,以徹底消除風險。
整治陰保系統故障
中緬管道建設中陰保系統遺留問題較多,設計技術參差不齊,造成瑞麗、龍陵及彌渡站多處保護不到位,芒市、保山因采取雙重區域保護相互干擾。現場陰保設施多處沒有按照要求施工,控制數據虛假等造成沿線陰保系統一直無法正常運行。
在完成全線詳細排查后,按照現場實際繪制了陰保設施系統圖,根據故障原因更換了參比電極安裝位置,對雙系統保護設定新的參數,對以前接線錯誤及混亂處進行測試修復。處理了龍陵站天然氣進站區域管線保護電位不達標、瑞麗站陰保機不能恒位運行、芒市站長效參比電極失效等多處陰保系統故障問題,并對線路電流干擾進行勘測,確定干擾源和流出點進行排流。目前天然氣管道陰保系統已全部正常運行,原油管道也已完成問題核查。
做好應急資源布設
管道沿線道路依托條件差,穿跨越多條河流,油品管道環境污染風險大,應急處置堅持“轄區重點風險管控、突發事件迅速控制”的原則,建立全員聯動機制,推進站場搶險前期控制工作。
(1) 按照資源整合利用原則,將10個站場(巡護點)納入應急處置前期工作,就近配置物資,實行聯動機制(即一站轄區內發生應急事件時其他相鄰兩站立即進行支援),承擔應急搶險前期控制、油品回收、周邊轄區應急支援和地方協調等任務。
(2) 編制6個站的搶險手冊,梳理71個風險點、71條應急路由,聯系、確定了96臺裝載機、155臺挖掘機、28臺吊車、295輛貨車農用車、57輛油罐車、152只油桶,以及沿線44個鄉鎮的共2795名勞工的社會依托資源,并明確了依托資源距離管道的位置。另外,還與下游水電站建立了應急聯動機制。
(3) 物資選型小型輕便化,按照“長距離運輸組裝化,最后一公里零散化”思路集裝設備。
(4) 在油品管道應急準備上,對6條大中型穿跨越河流編制了“一河一案”,設置物資存放點和勞工資源。根據時間可控性和國際環境影響,合理設置永久攔截點:瀾滄江設立1處,怒江設立2處,漾濞江設立1處,完成永久地錨制作。
通過成功舉行寬度達380米的漾濞江油品回收演練及流速達3.6m/s的怒江油品回收測試性演練,探索了大數據在應急處置中的應用,建立應急輔助決策系統試點,嘗試將事故點、影響半徑、物資、地表高程、本體信息、周邊人口、依托資源、應急路由等信息用鼠標一鍵式生成。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