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輸送管道環境高后果區識別與分級探討
來源:《管道保護》雜志 作者:馬達開 時間:2018-7-3 閱讀:
馬達開
北京中晟環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于2016年3月1日實施的《油氣輸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規范》(GB 32167-2015)對管道高后果區進行了定義,對高后果區的識別和等級劃分作出了規定。規范根據管道兩側不同距離內的人口數量及活動強度、建筑規模、交通道路、自然保護地區、水源、河流等分布情況,將高后果區劃分為最小嚴重程度(Ⅰ級)至最大嚴重程度(Ⅲ級)3個等級,其中針對管道周邊自然環境高后果區的界定有“濕地、森林、河口等國家自然保護地區(嚴重程度為Ⅱ級)”和“水源、河流、大中型水庫(嚴重程度為Ⅲ級)”。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感到,由于同一高后果區內不同區域的事故后果影響程度差異較大,規范界定的高后果區范圍有些寬泛,不便于風險分級管理的具體實施。同時,環境高后果區識別指標與環保部門對環境敏感區的界定不一致,部分類型的環境敏感區域未能涵蓋在內。因此,有必要從環境保護角度,探討管道環境高后果區更加科學、合理的識別和分級方法。
1 環境高后果區識別
根據GB 32167-2015,高后果區是指管道泄漏后可能對公眾和環境造成較大不良影響的區域。其中,管道泄漏后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為:泄漏引發的有毒有害物質對周邊大氣、水體、土壤等的污染,以及由此引發的人群健康損害和生態破壞。
高后果區定義中的“較大不良影響區域”是指事故后果相對較為嚴重的區域,對自然環境而言,指的是規范中界定的人群聚集區、濕地、河口等自然保護地區及水源地和河流等區域。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環境敏感區的確定主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中的規定,根據該名錄,環境敏感區是指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保護地,以及對項目的某類污染因子或者生態影響因子特別敏感的區域,其中針對油氣長輸管道類項目,環境敏感區主要包括:
(1)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2)基本農田保護區、地質公園、重要濕地、天然林。
(3)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文物保護單位,具有特殊歷史、文化、科學、民族意義的保護地。
以上區域內環境敏感程度較高,管道泄漏后造成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因此,在管道設計和施工期開展環境風險評價時,管道選線和建設應盡量避開上述敏感區,管道建成后上述敏感區應成為識別管道運行高后果區的重要指標。
2 環境高后果區等級劃分依據
因所處環境敏感區域類型不同、保護內容及保護級別不同,管道泄漏后有毒有害物質的影響程度和后果也不盡相同。
(1)相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地、地質公園、重要濕地等敏感區域,管道泄漏后對其產生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的擴散影響和生態破壞,因此判定高后果區等級時,應以管線與上述敏感區的方位、距離及敏感區自身的保護級別等情況為依據。比如,自然保護區按照保護級別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部按照功能的重要性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緩沖區,只準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當油氣管道穿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市級自然保護區或穿越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和保護區外圍時,高后果區的級別劃分應有所不同。
(2)基本農田保護區、天然林等環境敏感區,管道泄漏后對其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壤污染、水體污染,以及對農作物和林地生長發育的影響等,高后果區等級的判定可依據農作物及林地物種的保護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補償情況而定。
(3)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是管道高后果區識別的重點,也是環境風險管理工作的重點。依據賦存條件不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可分為地表水水源保護區和地下水水源保護區。前者主要有河流型、湖泊型和水庫型;后者主要有孔隙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裂隙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巖溶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根據供水規模,又分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分散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內部,根據與取水口的距離,又劃分為一級水源保護區、二級水源保護區及準保護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規定:一級水源保護區禁止建設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因此,涉及水源保護區的在役管道,進行高后果區等級劃分時應根據水源保護區的類型、保護級別、管道與取水口或含水層的位置關系及距離等指標,合理分級,綜合判定,既要防止低估風險,又要避免過度保護。
(4)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文物保護單位,具有特殊歷史、文化、科學、民族意義的保護地等敏感目標,應首先從人身和財產安全角度進行高后果區的判定,再根據環境影響導致人群傷害等指標進行補充分析,結合管道與敏感目標的距離、方位、當地常年主導風向等數據進行高后果區等級劃分。
(5)管道輸送介質毒性指標也是進行環境高后果區識別的重要依據。油氣管道輸送的介質有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工業氣體等。其中,天然氣屬于清潔能源,毒性很小或判定為無毒,從環境保護角度,單純的天然氣管道泄漏后對環境的影響較小,形成環境高后果區的可能性不大。
管道環境高后果區識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進行實地勘察和調查,掌握必要的環境背景資料和相關環境風險管理知識,有針對性的進行環境敏感區識別。近年來各管道運營單位相繼開展了環境風險評估工作,建立了管道環境風險檔案,為環境高后果區識別提供了技術支撐。
3 結束語
油氣長輸管道沿線自然環境變化較大,不同的自然環境有著不同的環境功能,這些外環境的差異給風險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從環境保護角度對管道沿線各項環境敏感指標進行分析,厘清管道沿線環境高后果區的分布和等級劃分,做到分級管控、有的放矢,有利于促進和完善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
作者:馬達開,男, 1970年生,副總工程師,現在北京中晟環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風險評估、應急預案編制、污染場地風險評估及修復工作,參與主持了多條油氣管道的環境風險評估及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
《管道保護》2017年第2期(總第33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