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堆載區埋地管道力學行為研究
來源:《管道保護》雜志 作者:張杰 張瀚 梁政 時間:2018-7-6 閱讀:
張杰 張瀚 梁政
西南石油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摘 要:地面局部堆載易造成埋地油氣管道出現截面橢圓化、局部破裂、防腐層脫落等,從而導致管道過早失效。為了揭示地面堆載區埋地管道失效機理,建立了管土耦合數值計算模型,對地表載荷下埋地管道的應力、應變、橢圓度等進行了研究,探討了載荷參數、管道參數、圍土參數對管道力學行為的影響規律。結果發現地表堆載作用下的無壓管道比壓力管道更容易發生失效;對易發生堆載段,增加管道壁厚和埋深可增強其抗變形能力;地表堆載范圍和重量越大管道越易發生失效;埋地管道截面橢圓度隨圍土彈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的增大而減小。
關鍵詞:埋地管道;地面堆載;力學行為;失效分析
在管道周邊施工作業中,經常出現地面堆載、超載情況,甚至出現許多違章建筑物,從而導致軟土地基產生變形擠壓地下管道,使其發生不均勻沉降、變形等,最后引發安全事故[1]。特別在長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區等廣泛分布有海相或湖相沉積軟土,其承載能力低、孔隙比大、壓縮性高、靈敏度高、易擾動[2]。因而,當地面出現堆載情況時,地表局部沉降量大,持續時間長,將對埋地管道造成極大危害。
地表堆載對管道的主要破壞形式為[3]:出現管道“盲段”,使常規的檢測和維護較為困難;管道截面變形,降低了清管器的通過性,易造成管道堵塞;管道出現沉降變形,導致管道破裂、油氣泄漏;易破壞管道防腐層,加速管道腐蝕。
1 堆載區管道靜力分析
如圖1所示,在地表載荷作用下,溝埋管道所受垂直土壓力可分為兩部分[4]:①由回填土自重產生的隨埋深增加而增加的管頂土壓力;②由地表載荷使回填土發生相對位移而施加到管道上的附加載荷,隨埋深的增加而減小。
圖1 地表堆載區埋地管道示意圖
目前關于管頂垂直土壓力的計算模型較多,如基于極限平衡理論的土柱滑動面模型和經驗集中系數模型等,但二者都是基于Marston土壓力模型。對于溝埋式管道,假定管溝內任一深度平面上回填土的豎向壓力均勻分布,且管頂承擔全部土壓力,則管頂豎向土壓力為:
式中,We 為單位長度管頂土壓力;Kg 為管頂豎向土壓力集中系數;K為水平土壓力系數;f 為管土摩擦因數;ρs 為圍土密度;D為管道外徑;H為管頂回填土厚度。
埋地管道除了承受土體自重載荷外,還將承受各種地表載荷,它們通過圍土傳遞給管道。常用的附加載荷計算方法有Boussinesq法和擴散角法。已有研究表明,深層土體適宜采用Boussinesq法,而擴散角法僅適用于淺層土體。《輸油管道工程設計規范》和《輸氣管道工程設計規范》都采用Spangler-Iowa方法校核外載作用下的管道截面徑向變形。
Spangler-Iowa方法管道示意如圖 2所示,作用于管頂的垂直載荷按均布載荷考慮,其分布寬度與管道外徑相同。管底承受地基垂直反力,均勻作用于圓心角2γ,管側承受土壤彈性抗力,其強度為二次拋物線規律分布,作用范圍對應圓心角β,最大抗力qh位于水平直徑的兩端。
式中,Δ為管道水平徑向最大變形;J為管道變形滯后系數,宜取1.5;K為管道基座系數;R為管道半徑;E為管道彈性模量;I為單位長度管壁截面慣性矩;E′為地基系數。
圖2 Spangler-Iowa方法管道承載示意圖
2 堆載區管道數值模型
如圖1所示,假設地面堆載區域為矩形,載荷均勻分布。回填土厚度為1 m,地表載荷區域為1.5 m×0.8 m,埋地管道直徑為660 mm,壁厚為8 mm。
以X65鋼級管道為例,選用理想彈塑性Mohr-Coulomb模型來描述巖土的本構關系,地層與回填土材料相同,其彈性模量20 MPa,泊松比0.3,密度1 840 kg/m3,黏聚力15 kPa,內摩擦角15°,管土之間的摩擦系數為0.3。對模型做以下假設:載荷區內為均布載荷,并作用在管道正上方;地層和回填土均為單相材料,且各向同性,不混合其他沙粒、石塊[5,6]。
3 壓力管道力學行為
當地表載荷為0.5 MPa、載荷區域為0.8 m1.5 m時,不同內壓管道的應力應變響應如圖3所示。由內壓引起的管道周向變形可以抵抗外載引起的管道變形。圖3(a)表明載荷區部分管道應力隨內壓增加有所降低,但其余部分管道應力則隨內壓的增大而增大。在載荷區下方,無壓管道的高應力區最大;對于壓力管道,高應力區只集中在管道頂部,且高應力區面積隨內壓的增大呈先減小后增大趨勢變化。這是由于內壓較小時,地表載荷對管道的影響大于內壓,隨著內壓的增大,它可以抵消部分地表載荷的影響,因而管道高應力區隨內壓的增大而減小;當管道內壓較大時,內壓對管道的影響非常明顯,因而在內壓和地表載荷的聯合作用下,管道高應力區逐漸增大。根據管道中間截面應力分布可知,管道截面90°左右位置的應力較小,而管頂應力大于管底,無壓管道的應力大于壓力管道,且其塑性變形部位較大。因此,地表堆載作用下的無壓管道比壓力管道更容易發生失效。
圖3(b)中,隨著內壓增大,管道最大等效塑性應變先減小后增大,無壓管道的塑性應變最大,塑性變形區主要出現在管道頂部,管道下半部分未發生塑性變形,無壓管道的兩側也發生了塑性變形。隨著內壓的增大,橢圓形塑性區的長半軸逐漸減小,而短半軸則逐漸增大。
圖3(c)中,隨著內壓的增大,管道沉降量逐漸增大。由于高壓管道的等效剛度較大,地表載荷能量更多地被圍土吸收;而無壓管道剛度較小,管道變形吸收了部分能量,因而圍土吸收的能量相對較少,因而無壓管道的沉降量最小。管道截面橢圓度隨著內壓的增大而減小,且其變化率也逐漸減小。
圖3 不同內壓埋地管道應力應變響應
4 無壓管道力學行為
(1) 堆載大小
地表載荷越大,其對埋地管道產生的附加力就越大,不同載荷大小作用下埋地管道應力應變響應如圖4所示。圖4(a)中,當地表載荷較小時,最大應力出現在載荷區域下方管道頂部,且呈橢圓形分布。隨著載荷增大,管道最大應力逐漸增大,且高應力區沿管道軸向和周向擴展。隨著載荷的持續增加,高應力區仍在管道上半部分,但管道下半部分的應力也繼續增大。當地表載荷小于0.4 MPa時,管道未出現塑性變形。隨著載荷的增大,橢圓形的塑性變形區域出現在管頂。當地表載荷大于0.45 MPa時,管道的兩邊也出現了塑性區,管道最大等效塑性應變隨著地表載荷的增大而增大。
圖4(b)中,隨著地表載荷增大,管道沉降量逐漸增大。當地表載荷小于0.2 MPa時,管道最大沉降量僅為1.3 mm。管道最危險截面橢圓度隨著地表載荷的增大而增大,當地表載荷小于0.4 MPa時,管道僅發生彈性變形,且橢圓度變化率非常小。當進入非彈性階段后,管道橢圓度較大且出現塑性變形。此時,管道承載能力急劇降低,不利于清管工作,且易出現裂紋[7]。
圖4 不同載重下埋地管道應力應變響應
(2)管道徑厚比
不同徑厚比管道的應力應變響應如圖5所示。圖5(a)中,隨著徑厚比減小,管道最大應力和高應力區也逐漸減小;當徑厚比為110時,管道高應力區最大,其截面發生了屈曲。當管道截面發生失穩以后,其應力分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而,地表堆載作用下的薄壁管道更容易發生屈曲。
圖5 不同徑厚比埋地管道應力應變響應
圖5(b)中,當徑厚比為60時,管道未出現塑性變形。隨著徑厚比增大,管道的塑性應變和塑性變形區域均增大。塑性變形區最先出現在管道頂部,隨著徑厚比增大,管道兩側也逐漸進入塑性區。對于薄壁管道,地表堆載作用下易出現凹陷,截面呈新月形。隨著徑厚比增大,管道沉降量先增大后減小,管道臨界徑厚比為60;當徑厚比小于60時,管道處于彈性變形階段,地表堆載作用下管道彎曲應變非常小,管道沉降量隨著徑厚比增加而增加;當徑厚比大于60時,管道進入塑性階段,薄壁管道吸收了較多附加能量,因而,管道沉降量隨著徑厚比增大而減小。管道截面橢圓度隨著徑厚比增大而增大,且其變化率也逐漸增大。
(3)管道埋深
地表載荷對管道產生的附加力隨埋深增加而減小。不同埋深下管道應力應變響應如圖6所示,管道最大應力和高應力區隨埋深增加而減小,同時管道下半部分的應力也逐漸減小。當管道埋深為1 m時,其上半部分截面呈現了塑性變形。因而,淺埋管道在地表堆載作用下更容易發生失效。對于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可增加管道埋深以降低其失效概率。
圖6 不同埋深下管道應力應變響應
圖6(b)所示管道最大等效塑性應變隨著埋深的增加而減小。當埋深大于1.5 m時,管道未出現塑性變形;而當埋深小于0.5 m時,管道變形非常嚴重,出現了較大凹陷區域。管道沉降量隨埋深的增加而減小,當埋深為3.0 m時,沉降量僅為7.83 mm。管道截面橢圓度也隨著埋深的增加而減小,且變化率也逐漸減小。當埋深為1.5 m時,管道橢圓度為9.6%。在彈性變形階段,管道橢圓度變化率非常小。因而,增加埋深是降低地表堆載影響的有效途徑之一。
5 圍土特性對管道力學行為影響
(1)圍土彈性模量
圍土是地表載荷與埋地管道的中間媒介,地表載荷對埋地管道產生的附加力通過圍土作用在埋地管道上。因而,圍土物理性質對管道應力應變有著重要影響。當地表載荷為0.5 MPa、載荷區域為0.8 m1.5 m時,不同彈性模量圍土中的管道應力應變響應如圖7所示。圖7(a)中,管道高應力區隨著圍土彈性模量增大而減小,且管道下半部分的應力也隨之減小。當E=10 MPa時,壓載區下方的管道發生屈曲,這是由于低彈性模量圍土變形較大,上覆土對管道作用力就越大所致。
圖7(b)中,管道最大等效塑性應變隨著圍土彈性模量增加而減小。當E≥20 MPa時,管道塑性應變變化率非常小,且塑性應變分布較為接近。但當E=10 MPa時,管道卻出現了較為嚴重塑性區,因而,在敷設管道回填時,需要嚴格關注回填土的選擇。埋地管道的沉降量和截面橢圓度均隨圍土彈性模量的增加而減小,但其變化率也逐漸減小。
圖7 不同圍土彈性模量中埋地管道應力應變響應
(2)圍土泊松比
不同泊松比圍土中埋地管道的應力應變響應如圖8所示,管道應力分布基本相同。管道高應力區隨著圍土泊松比的增大而減小,但變化率較小。不同泊松比圍土中的管道塑性應變分布也基本相同,最大等效塑性應變均出現在管頂,但它隨著圍土泊松比的增大而減小,當泊松比大于0.3時,塑性應變的變化率較小。管道沉降量和截面橢圓度均隨著圍土泊松比的增大而減小,當泊松比大于0.3時,管道橢圓度變化較小。
圖8 不同圍土泊松比下埋地管道應力應變響應
(3)圍土黏聚力
黏聚力體現了相同材料中鄰近部分的相互吸引力。圖9所示為不同黏聚力圍土中埋地管道的應力應變響應。管道最大應力和高應力區均隨著圍土黏聚力增大而減小。當c=10 kPa時,載荷區下方管道出現了一個較大凹陷,管道截面變為新月形,表明當管道位于砂土地層中時更容易發生失效。當c>30 kPa時,管道最大應力僅出現在管頂位置。
圖9(b)中,當c>30 kPa時,管道不會出現塑性變形。管道最大等效塑性應變和塑性變形區均隨圍土黏聚力的增大而減小。當c=40 kPa時,管道塑性變形區非常小。管道沉降量和截面橢圓度均隨圍土黏聚力的增大而減小。在管道發生屈曲以前(c ≥30 kPa),管道沉降量和截面橢圓度的變化率均非常小。因而,對于有埋地管道的砂土地層、粉土地層或其他黏聚力較小土體,必須嚴格控制地表載荷的大小,降低埋地管道的失效幾率。
圖9不同圍土黏聚力下埋地管道應力應變響應
6 結論
(1)隨著地表載荷的增大,高應力區沿管道軸向和周向擴展,同時管道最大等效塑性應變、沉降量、最危險截面橢圓度隨著地表載荷增大而增大。因而,應該嚴格控制埋地管道上方大面積堆載情況的發生。
(2)隨著內壓增大,管道最大等效塑性應變先減小后增大,無壓管道的塑性應變最大,塑性變形區主要出現在管道頂部,管道下半部分未發生塑性變形,無壓管道的兩側也發生了塑性變形;隨著徑厚比的增大,管道的應力、塑性應變和塑性變形區域均增大,對于薄壁管道,地表堆載作用下易出現凹陷,截面呈新月形;同時,淺埋管道在地表堆載作用下更容易發生失效。
(3)管道應力、等效塑性應變、沉降量和截面橢圓度均隨圍土黏聚力、泊松比、彈性模量的增大而減小。
參考文獻:
[1]梁政,張杰,韓傳軍.地質災害下油氣管道力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孫中菊.地面堆載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力學性狀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王曉霖.典型不良地質條件下埋地管道安全評定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09.
[4]帥健.管線力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韓傳軍,張瀚,張杰. 地表載荷對硬巖區埋地管道應力應變影響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5.11(7):23-29.
[6]韓傳軍,張瀚,張杰.地表夯擊載荷作用下埋地管道力學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5.11(10):61-67.
[7]Jie Zhang, Zheng Liang, Han Zha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oil and gas pipeline impacted by rockfalls [M].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6.
作者:
張杰,男,1987年生,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管道力學與安全評價、油氣裝備強度及服役行為研究,出版專著《地質災害下油氣管道力學》,發表相關論文40余篇。
《管道保護》2017年第6期(總第37期)
上篇:
下篇: